日本777444www_亚洲AV片不卡无码dvd_九九热九九热_午夜视讯_免费xxx大片_美女久久久

2025年,光伏進入突破性創新時代
發布時間:2025-05-09
來源:知識自動化
中國光伏行業看上去虧損巨大,2023年營收前六的光伏龍頭,2024年合計預虧超過300億元。然而微光之下,也是轉折點。中國統治的光伏制造業也將進入新的產業周期。這是一個注重原始創造、注重專利保護、有進入門檻的突破性創新時代。

光伏制造業進入供需周期底部已近兩年。2022年起的供給側大躍進,在2023年底達到TW級頂峰后,冬天不期而至,寒冷至今。雖然全球光伏裝機量還在高歌猛進,但上游制造業的短期過量供給,造成價格快速踐踏,PERC等舊產能迅速出清,TOPCon等新產能伏在現金成本線上掙扎著等價格回暖。

本輪周期波動烈度異常,是多重因素的共振,同質化競爭的必然:1、歐洲能源價格快速上漲刺激了短期光伏需求;2、光伏歷史性實現發電側平價,吸引了長期資本的進入;3、后疫情時期重歸經濟掛帥,光伏制造項目見效快,被政策傾斜優先鼓勵;4、地方電站指標換產能模式造成了虛假繁榮,增加了大量光伏名義產能;5、新技術周期下的TOPCon剛商業化且有溢價,但行業長期忽視專利保護,設備廠整線方案推波助瀾,二三線廠家和跨界者毫無顧忌搶建“先進”產能;6、TOPCon等新技術項目溢價利潤被資本市場驗證追捧,吸引了一大批跟風者,在樂觀氛圍下,資本市場坐實了巨量產能擴張。

盡管如此,這次如此大幅度的周期擾動,并沒有延緩反而加速了光伏成為主力電力能源的步伐。光伏技術端、供給端和市場端,這三個方面同時出現了分水嶺式的變化。行業在醞釀著新的游戲規則,有望進入一個注重原始創造、注重專利保護、有競爭門檻的突破性創新時代。

技術端變化

技術端變化呈現了多元化的突破。

1、光電轉換效率技術進步放在更突出地位

市場端越來越注重轉換效率指標。內卷后的光伏組件價格,占光伏系統投資成本比例已在三分之一以下,在光儲系統乃至光氫系統投資成本里占比在10%以下;光伏組件轉換效率越高,系統BOS(除了組件外的部分)成本越被攤薄,系統發電成本(LCOE)越低。光伏組件效率越高,對光伏系統(光儲系統、光氫系統)貢獻的價值越高,這是高效率高功率電池組件始終保持溢價的根源。

企業差異化競爭需要選擇效率更高的技術路線。這幾年,由于主流技術路線的升級切換,光伏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進步明顯,從PERC電池23.2%到TOPCon電池25.4%,使得近十年行業平均轉換效率進步水平幾乎達到了0.5%。這意味著,未來五年乃至十年,任何滿足不了年均進步0.5%這個要求的太陽能技術路線都可能被拋棄;也意味著,企業要走出同質化內卷之路,必須選擇效率更高甚至有1-2%效率代際差的技術。就晶硅電池陣營而言,答案異常清晰,通往晶硅電池量產天花板28%效率的電池技術,目前唯有BC電池一個選項;晶硅電池之上,即效率29%以上,存在多種可能性,疊層電池、光譜轉換和熱載流子提取技術都有機會。

2、鈍化接觸BC電池是中國本土技術創新創造分水嶺

中國晶硅光伏產業二十余年發展歷程中,經歷了進口、仿制、國產化三個階段,目前進入了創新創造階段。從技術周期而言,經歷了BSF鋁背場電池、PERC電池、TOPCon/HJT電池三個周期,正在進入BC電池技術周期。在PERC電池時代,中國基本實現了全產業鏈國產化;進入TOPCon/HJT電池周期,已密集出現了局部創新創造內容,如工藝端超薄氧化硅和摻雜多晶硅復合膜層的鈍化接觸工藝、非晶硅微晶工藝等,設備端硼擴散設備、LPCVD設備、國產板式PECVD設備等,材料端POE膜、高銅漿料等。

鈍化接觸BC電池技術,是晶硅電池先進技術集大成之作,代表中國本土晶硅技術全面進入創新創造階段。BC電池技術源遠流長,在國內初步量產BSF鋁背場電池之際,美國SunPower公司就用擴散、刻蝕和鍍銅等半導體工藝實現了初代IBC電池的量產,效率冠絕全球。

后來PERC、TOPCon和HJT電池技術在中國蓬勃發展,各代際技術的成熟,為新一代本土BC電池低成本量產提供了巨人的肩膀。如PERC電池時代的激光開槽設備,催生了新一代激光開槽設備,讓BC電池一舉擺脫了復雜的濕法刻蝕工藝。TOPCon電池的硼擴散設備,讓BC電池低成本實現了背面P型發射極的制作。TOPCon電池的LPCVD設備,BC電池背面全面實現了鈍化接觸,效率提升一個臺階。

異質結HJT電池板式PECVD的非晶硅鈍化,讓BC電池背面P區實現了更完美的鈍化效果,效率更進一步。而HJT電池TCO鍍膜應用在BC電池上,適配了低溫銅漿的應用,漿料成本有望降低70%以上。

以上這些已在中國光伏制造業得到規模應用的工藝技術,特別是鈍化接觸技術,成功地嫁接到BC電池技術平臺上。這讓本土BC電池技術有了全新的起點,再次騰飛。可以說,這是本土晶硅電池技術創新創造分水嶺。正因為本土的前沿探索,晶硅老樹開花,中國廠商和研究機構在BC電池領域發表了多篇nature級論文,這側面印證了中國BC電池研究已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3、鈍化接觸BC電池技術將改變光伏制造業格局

國內TOPCon/HJT電池技術一躍千里后,海外初代IBC電池技術已面臨淘汰,基于HJT工藝裝備體系的HBC電池,則由于裝備不成熟、工藝復雜、成本過高等因素暫時還沒法看到量產的前景。

如果將TOPCon電池的鈍化接觸技術引入到BC電池,不僅轉換效率上有了大幅提升,工藝流程大幅簡化,成本下降路徑也變得清晰起來,這意味著本土鈍化接觸BC電池的量產有了切實的可行性。隨著本土鈍化接觸BC電池組件的持續研發和量產,光伏制造業格局已在悄然改變。

鈍化接觸BC電池量產工藝有三種主流思路,分別是背面單區鈍化接觸BC(簡稱BC1)、背面全面積鈍化接觸BC(簡稱BC2)和背面全面積混合鈍化接觸BC(簡稱BC3),代表著不同的技術成熟度和成本效益,也代表著不同層次的競爭門檻。

國內率先實現量產的是BC1方案,如隆基一代HPBC(酸洗法),普樂一代PBC(堿洗法)。

背面單區鈍化接觸BC,是指背面N區采用鈍化接觸工藝,背面P區則跟電極金屬直接接觸的BC電池(見圖1)。

圖1:背面單區鈍化接觸BC(BC1)

BC1方案好處在于極大兼容了PERC和TOPCon的成熟量產工藝,且避開了難度大的硼擴散工藝,技術成熟度高,量產可行性高,生產成本低,綜合優勢突出。由于鋁漿電極跟硅基體直接接觸,產生大量復合而拉低了轉換效率,量產效率天花板只能到26%左右,略高于TOPCon/HJT。隨著TOPCon/HJT技術快速進步的競爭壓力,這個路線將被效率更高的BC路線替代,但因為BC1量產成本低,在非標組件、BIPV和便攜式光伏市場,還存在不小的市場空間。

BC2方案正在成為行業量產主流,如隆基二代HPBC,愛旭ABC,普樂二代BC和其他大廠跟進的方案。背面全面積鈍化接觸BC,是指背面N區和P區都采用鈍化接觸工藝的BC電池(見圖2)。

圖2:背面全面積鈍化接觸BC(BC2)

BC2方案相比于BC1方案,在于P區也采用了鈍化接觸工藝,大幅降低了接觸復合,效率明顯提升,實際量產效率已達到26.6%,且后面有望突破27%。BC2方案難點在于poly硼擴散工藝、激光圖形化工藝、濕法工藝和全線貫通的管控,工藝復雜一些,對技術水平要求高。目前Poly沉積過厚、激光機臺產能低、銀漿用量高等因素導致了BC2方案的生產成本略高于TOPCon電池,隨著成本制約因素的優化和雙面率的提升,BC2方案將在分布式光伏市場和地面電站市場都將擁有突出的競爭優勢,光伏制造業將真正進入BC電池組件時代,進入一個由中國全面主導創新的時代。

相比于BC2方案,還有效率更高的BC3方案,由于該方案技術難度大,目前跟進者極少。背面全面積混合鈍化接觸BC,是指背面N區采用TOPCon鈍化接觸工藝、P區采用HJT鈍化工藝的BC電池(見圖3)。

圖3:背面全面積混合鈍化接觸BC(BC3)

相較于BC2方案,BC3方案P區采用了本征非晶硅/摻雜非晶硅的鈍化工藝,P區鈍化效果達到了較為理想的狀態,效率進一步提升,實際中試效率已達到了27.4%,有望達到28%,接近晶硅電池理論效率天花板。BC3方案用來增加電流收集的TCO膜層,可以高度匹配低溫銅漿工藝,有望使得BC3漿料成本大幅降低,有突出的降本潛力。行業預計已接近晶硅電池天花板的BC3方案將在兩年內實現規模量產,這將徹底改變整個光伏制造業格局。

在以上三種主流鈍化接觸BC電池結構外,還存在多個變種的技術方案,代表著本土廠商在該領域的專利探索,其中包含了一種比目前主流BC2和BC3成本更低的方案,該方案poly厚度能降低到30-40納米,且高度適配TCO和低溫銅漿工藝。BC電池競爭門檻的抬高,有可能讓光伏產業發展回歸到一個有序競爭狀態。

4、突破晶硅電池SQ極限效率后的藍海市場

曾經以產能為主導的中國光伏產業,目前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范式,進入到以知識產權領銜、全供應鏈高度協同發展的突破性創新時代。在TOPCon/HJT技術基礎上,在BC技術全面探索下,通往晶硅電池SQ極限效率(29.43%)的量產路徑已經非常清晰,產業界的前瞻性目光轉向了更高的發展目標:如何突破太陽能電池SQ極限效率并實現低成本量產。在這些更前沿的領域,中國正在實現完全自主的端到端創新,從科學研究,到實驗室研究,到中試,到量產,全流程自主原創。從光伏領域專利方面來看,中國新增專利申請量已多年位居第一,專利累計申請量也已占全球55%,優勢突出。

晶硅電池吸收太陽輻射的能量損失,主要為低能量紅外光子的未吸收損失、紫外藍光等高能量光子的熱能損失和電池器件內部復合損失。PERC、TOPCon/HJT和BC等技術逐步將晶硅電池內部復合損失減少到最低,要突破晶硅電池突破SQ極限效率,關鍵在于增加低能光子和高能光子的吸收,目前業界主要有兩種技術路徑,疊層電池和光譜轉換技術。

疊層太陽能電池是指通過在底電池上面沉積更寬吸收光譜的半導體材料來提高光電轉換效率,是通往30%以上效率的主流方向。晶硅電池原料豐富便宜、穩定性耐候性強,生產成本低,是相對完美的底電池,而鈣鈦礦帶隙大于晶硅,且有較大的調節范圍,跟帶隙1.12 eV的晶硅有較好的匹配,因此硅基鈣鈦礦疊層電池是最熱門的產業化方向,也是近十年來進步最快的太陽能電池路線,理論效率高達43%-47%,實驗室效率達到33%,正在加快產業化。在持續解決穩定性和成本問題后,將是未來非常有競爭力的技術路線。

光譜轉換技術,主要指將低能光子合并為高能可吸收光子(上轉換)或將高能光子拆分為多個低能可吸收光子(下轉換)的技術,應用到晶硅電池上,理論效率可以提高到36%以上。在量子點和稀土摻雜技術的推動下,目前光譜轉換技術產業化進展較快,已進入中試或小規模應用。光譜轉換技術是可以高度嵌入晶硅電池工業體系的新技術,僅僅在玻璃上,或EVA上,或電池表面,集成應用光譜轉換材料,原有晶硅生產工藝流程不要作什么調整就可以大幅提高效率。而BC電池,由于正表面無任何柵線遮擋,且本身效率高,可以跟光譜轉換技術高度匹配,從而大幅提高轉換效率。

供給端變化

光伏的供給端,出現了升級進化的特征。

1、新增產能銳減,存量產能升級或淘汰

2022-2023年中國光伏制造產能建設達到了歷史頂峰,硅料、硅片、電池和組件等主材環節產能都超過了1000GW,遠遠超過終端市場消化能力,導致2024-2025年產能建設陷入低潮。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達553GW(IEA),增幅不小,預計2025年也有小幅增長,但上游存量產能過于龐大,只能優勝劣汰。

存量產能在快速分化。以電池片環節為例,原市場份額80%以上的PERC電池產能迅速降低到10%以下,幾十GW的HJT電池產能由于成本過高而陷入發展困境,900多GW的主流TOPCon電池產能正在經歷慘烈的比拼。TOPCon電池產能之間的競爭是全方位的,設備選型、廠務建設、生產管理和工藝水平決定了良率和生產成本,市場能力和資金實力決定了開工率、綜合成本和現金流,技術實力決定了是否有機會參與持續的競爭。經過短短兩年的優勝劣汰,目前入庫效率達到25.4%以上、有技術升級能力的有效TOPCon電池產能已降到了600-700GW,月排產約在60GW左右,處于一個現金流打平的狀態,距離恢復盈利還有需要一段時間。

2、新增產能門檻抬高,將嚴重受知識產權制約

多個因素決定了2025-2027年國內都很難有新增產能。一是國家政策已收緊光伏新增產能建設,多個部門要審查技術先進性和能耗指標,融資監管部門謹慎審批無技術優勢的新建產能。二是行業價格仍處于低谷,企業還沒有恢復元氣,無力進行再投資計劃。三是存量產能過大,存量產能技術升級比新建產能更容易實現。四是在新周期洗禮下,企業新增產能需要長周期眼光,唯有轉換效率能拉開差距、有自主知識產權支持的新建產能才能通過企業決策,通過國家部門審批和通過市場的檢驗。

近年來一窩蜂搶上產能,一個最基本的問題被忽略了,這些新上產能是否有知識產權支持。經歷殘酷淘汰賽后才后知后覺,知識產權是如此的重要。沒有知識產權支撐的產能,要么被關掉,要么被兼并。目前業內激烈傾軋的專利戰,代表著中國光伏行業正在經歷新的成長。不再內卷產能而內卷知識產權,光伏制造業才能成長為一個真正重視原始創新、重視知識產權、有合理利潤支撐、真正制霸全球的健康行業。

從上述因素可以合理推測,未來幾年新建產能主要為接觸鈍化BC電池組件產能,更多的接觸鈍化BC電池組件產能將主要由TOPCon產能升級而來。

3、一體化戰略不再奉為圭臬,專業化價值凸顯

除了跨界投機者,行業產能過剩的根源之一是光伏企業奉為圭臬的一體化戰略。一體化戰略流行多年,也有不少成功案例,硅片龍頭變成組件龍頭,硅料龍頭變成電池片龍頭進而沖擊組件龍頭等,上下游產能的失配使得原來電池組件頭部企業被迫增加上游電池硅片硅料產能,從而總體增加了產能,將行業拉進了過度競爭狀態。

一體化本質是經營杠桿,是一把雙刃劍,出發點是獲取增長空間,或保障供給,或降低成本,在行情向好時,能獲取最大利潤,但在行情向下時,原有戰略期望落空,反而產能擠壓效應明顯。目前組件電池頭部企業為了保持交貨和利潤,反而停掉自己的TOPCon電池工廠和硅片工廠,外購價格更低的電池或硅片,但停工的電池工廠或硅片工廠,仍然是巨大的成本包袱,這種情況下,一體化戰略失去了意義。

專業化戰略一直被質疑,普遍認為抵御行業周期風險比較弱。在同質化競爭下,在沒有拉開轉換效率差距,沒有拉開成本差距的情況下,“專業化”公司只能淪為頭部企業的加工車間。專業化公司必須是差異化競爭公司,必須有著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有著更高的技術水平。在行業厭惡重資產產能建設,走向下一個BC電池組件技術周期時,有差異化技術方案的BC電池專業化公司,有差異化市場的BC組件專業化公司,將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特別海外組件產能占比越來越高時,國內專業化電池公司價值凸顯。

4、能源安全和關稅,徹底改變全球產能分布

受出海需求、能源安全和關稅等多個因素影響,未來幾年全球光伏產能分布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國內產能內卷下,擴大海外銷售成為了企業必選題,但產能出海,困難重重,不僅面臨著上下游供應鏈和資金問題,建設審批、電力保障和熟練技術人員問題更難克服一些。更重要的是,光伏發電占電力比例的逐步提高使得光伏產業被高度重視,發展本土光伏制造業成為了各個國家的重要議題,這不僅關系到供應鏈安全問題,更上升到了國家能源安全問題,要求電站項目優先采用本土制造產品的國家越來越多。美國發起的關稅戰,影響更深遠一些,在現行宣稱的關稅下,以出口美國為主的東南亞光伏產能迅速陷入生存危機中。未來美國關稅戰停止或關稅大幅下調,中國出海企業也會優先布局低關稅、潛力大的國家或地區。

預計未來全球光伏產能將發生以下幾大變化,呈現“578”的分布。

首先是海外組件產能將持續增長,最終占據50%的市場份額。海外國家自建光伏制造供應鏈,組件是優先照顧環節。建設組件工廠好處多,建廠周期短、設備工藝簡單、廠房和工人要求低、產值大,能直接供應本土電站項目,方便給補貼政策。隨著海外產能增長,中國組件產能一股獨大的格局將被打破,中國集中式生產模式變成貼近海外市場的分布式生產模式,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生產及技術服務機會。非中國背景的海外組件產能,由于技術落后,產品型態跟國內比有比較大的差異,將主要以PERC為主,逐漸增加TOPCon、HJT和BC的比例。第二是中國電池片產能仍然占7成以上。這主要為先進電池產能,保持全面的競爭優勢。由于中國牢牢控制了先進電池的專利技術、生產工藝和裝備供應,技術壁壘高,迭代速度快,供應鏈配套齊全,生產成本低,技術人才豐富,擁有無可匹敵的產業優勢。海外國家要建設本國電池產能,首選是吸引中國電池廠建制落戶,慢慢建立生態鏈,第二選項是依靠本土成熟組件廠購買中國淘汰的二手PERC電池設備,從低端做起,第三選項是直接購買無專利困擾的中國HJT電池整線方案,但仍然難度大時間長。除了東南亞,印度、土耳其、墨西哥和中東等地方都有機會慢慢建立晶硅電池生態鏈。為了始終保持太陽能電池技術領先優勢,中國預計將出臺嚴格的先進電池關鍵裝備出口政策,防止技術擴散。

第三是上游硅片產能80%依然在中國。上游硅料硅片產能,中國始終保持低成本優勢,80%以上仍將分布在國內。除了美國德國馬來西亞等已有硅料產能的國家外,日照時間長、光儲/光氫成本低、終端市場容量大、有決心建立完整光伏產業鏈的國家或地區,如印度和中東,才有機會建立硅料硅片生態鏈乃至電池組件的完整產業鏈,但這將是漫長的過程。美國一直想突破硅片產能和電池產能幾乎為零的局面,但由于中國已出臺拉晶設備的出口限制,和即將控制電池關鍵設備的出口,美國自建晶硅光伏完整產業鏈難度將進一步增加。

市場端變化

光伏市場化,呈現了嶄新的局面。

1、光伏電價市場化,負荷為王

2025年2月,中國發改委發布136號文,標志著光伏發電全面進入市場化電價階段。將原來享受固定電價、已占40%總裝機份額的新能源發電,逐步全部推向市場化交易,將影響深遠。短期而言,光伏發電出力時段與市場高峰需求錯配,將使得光伏發電現貨價格劇烈波動,導致預期收益降低,雖然有“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和預期增加綠證價格來保持光伏發電收益,但運營難度增加,促使企業提升綜合服務能力。長期來看,隨著新能源發電成為主力電源,光伏現貨負電價幾率增加,136文將倒逼中國電網體系升級為新型綠色電力體系,進一步提升新能源資源配置效率,倒逼光伏發電企業全面貼近用戶側、負荷側來提高收益率,分布式光伏市場將發生較大變化,自發自用比例高的項目將優先投資,效率/更高LCOE更低的光伏技術得到進一步青睞。

2、儲能和氫能,不斷拓寬光伏發展上限

儲能已成為決定光伏成為主力電源的最重要因素,不僅決定了光伏在交流側電網的容量空間,也決定了直流側用戶的市場空間。高比例新能源發電對電網系統形成的沖擊,僅靠傳統抽水蓄能無法應付,應用更靈活的電化學儲能的作用越發突出,從裝機量數據和技術發展趨勢來看,鋰電池儲能將扮演最重要的增量角色。

受3C電子產品、無人機、電動汽車和儲能等多個超巨市場需求的誘發,鋰電池技術進步呈現了跳躍式的超常規發展,目前鋰電池儲能系統成本已降到0.5元/Wh,儲能LCOE已達到0.25-0.35元/kWh,光儲系統經濟性價值已出現。先進鋰電池儲能循環壽命已超過6000次,個別頭部企業達到了10000次以上,這將進一步大幅提升儲能經濟性。中國鋰電池儲能連續三年裝機增速均超過100%,隨著新能源電力市場化交易的推進,風光電力比例進一步提升,鋰電池整體循環壽命進一步提高,鋰電池儲能在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都將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機會,從而進一步提高光伏發電的需求。根據IEA預測,2030年新增清潔能源電力80%將是光伏。

換電模式是新型用戶側儲能,可能帶來超預期光伏需求。中國電動汽車已成長為產業霸主,開始引領汽車產業發展,隨著日歐美老牌國家和新興國家對電池汽車的跟進,交通從“油”切“電”趨勢已不可逆,這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動力電池(鋰電池)成本已降到0.5元/Wh,在循環壽命達到10000次以上時,商用車和乘用車換電模式將具備了大規模推廣的經濟價值。充電模式對光伏拉動作用不明顯,但換電模式,將拉動明顯。換電模式下,換電站的電池包,都是可以響應電網調度的移動分布式儲能,在光伏日間現貨價格大幅走低時,這些巨大的移動儲能將第一時間響應充分,從而托住了光伏價值,托住了光伏發電的收益。若換電模式最終成為電動汽車主流補能模式,有1億輛存量電動汽車每天補能30度電,一年累計補電將達到萬億度電,這將是光伏發電收益保障的最大福音。

氫能接替鋰電池儲能,將徹底打開光伏消納空間。如光伏和鋰電池儲能一樣,中國在主導著氫能產業的發展,并制定了完整的氫能產業發展目標和政策?,F階段氫能上下游產業鏈仍處于普遍示范階段,2025-2030年是推動氫能邁過經濟性拐點、轉向規?;l展的關鍵時期;到2035年,中國氫能產業將形成一個技術高度成熟、應用多元化的氫能生態系統。從產業端進展來看,綠氫用電成本低于0.15元/kWh,就可以成為成本最低競爭力最強的制氫方式,從風電光伏成本下降曲線推測,該條件將在五年內成熟(預計光伏LCOE低于0.08元/kWh)。這將在發電側掀起風光儲氫的新能源發電革命。

氫能是長時儲能,具備大規模、長周期等優勢,可實現新能源電力時間、空間轉移,通過“午間低價光伏制氫 + 晚高峰氫能儲能反哺電網” 模式,可充分利用電價峰谷差來提升光伏電站收益,有效提升新能源電力供給質量和新能源消納利用水平,將成為拓展光伏發電利用、應對新能源隨機波動的最佳方式之一。隨著儲氫、運氫、用氫等環節的技術成熟,和成本的下降,氫能將得到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交通系統和工業系統的應用。這意味著對光伏而言,氫能不僅僅是一種能在夜間回補電網的長時儲能,而是能滿足交通能源載體和工業原料/燃料應用,成為除了電之外的超級終端需求。這將徹底打開光伏發電空間的天花板限制,年裝機有望突破1000GW以上。

小結:基于知識產權的新秩序

中國光伏TW級產能只能通過技術升級來完成優勝劣汰;過度競爭讓光伏行業高度重視知識產權競爭,有望形成新秩序。光伏行業新上產能將被嚴格控制,需要有知識產權支撐。正如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沈輝主任所提到的,未來中國光伏還是要立足自己,建立中國的知識產權體系,行業要團結, “不要讓外國人看笑話”。面對歐美的不公平市場待遇、關稅、到碳稅的各種堵截,中國企業遵守規則就可以以一國之力確立全球秩序。

這種秩序,將是以鈍化接觸BC技術作為行業發展分水嶺。鈍化接觸BC電池組件產能將主要由TOPCon產能升級而來。

隨著成本下降和雙面率提升,背面全鈍化接觸BC電池在分布式光伏市場和地面電站市場都開始擁有突出的競爭優勢;行業開始進入BC電池組件時代。在這個時代,業內在積極探索疊層電池和光譜轉換量產技術,意圖突破晶硅電池效率天花板;這將全面解鎖光儲市場、光氫市場、BIPV市場和車載光伏市場,光伏迎來超級藍海市場。

光伏發電全面進入市場化電價階段,自發自用比例高的項目將優先投資,效率更高LCOE更低的光伏技術得到進一步青睞。換電模式有望拉動光伏增長;儲能和氫能將徹底打開光伏發電空間的天花板限制,年裝機有望突破1000GW以上。

全球產能分布也將發生重大變化,海外組件產能將占據一半;國內專業化電池公司,特別是BC電池公司,將迎來價值重估的機會。而中國要始終保持太陽能電池技術領先優勢,需要進一步出臺嚴格的先進電池關鍵裝備出口政策,防止技術擴散,并與海外保持一到兩代的技術差。

寒冬凜冽,唯技術創新向春。而光伏制造業即將進入新的產業周期,一個注重原始創造、注重專利保護、有進入門檻的突破性創新時代,正在走來。


返回

版權所有:河北天創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冀ICP備17026384號

冀公網安備 13042902000660號

技術支持:北京東方網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丰县| 台北市| 齐齐哈尔市| 泽州县| 甘洛县| 涞源县| 石渠县| 铜山县| 云安县| 香港 | 拜城县| 鹤庆县| 嘉峪关市| 柞水县| 启东市| 安图县| 石泉县| 青浦区| 康马县| 通河县| 区。| 建阳市| 安顺市| 蛟河市| 阿勒泰市| 全州县| 茶陵县| 措美县| 绥德县| 大安市| 沈丘县| 宜川县| 泰兴市| 五原县| 安阳市| 红桥区| 曲阜市| 景东| 桐梓县| 和田市| 秦安县|